小鹿多彩app下载-小鹿多彩最新版下载

【传播】进北大每人交10800元,研学还是打劫?

  但行业乱象丛生

  火热的进北暑期北大、清华游,大每打劫有可能因为违规被叫停。人交

  7月24日,元研北京大学发布校友预约入校违规情况通报,学还再次出手整治研学团违规预约入校。进北传播通报中透露:7月21日,大每打劫工作发现,人交一支名为“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”的元研校外研学团队,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学还方式,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,进北每人收费10800元,大每打劫合计收费约150万元。人交

  更早以前,元研北京大学保卫部7月7日就发布了一则违规情况通报:7月5日,学还工作发现,一支名为“狼爸部落”的校外研学团队,通过联系校内人员、借用账号在树洞平台发布预约求助信息等方式拆分预约,由多名校内师生预约入校。

  从7月初开始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对提前预约的游客开放参观。但两所高校均在通知中明确提到,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,专题提醒游客拒绝以任何名义提供参观服务的有偿预约行为。

  高收费的商业性研学团,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违规预约进入知名高校,早已经存在多年。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调查发现,在学校推动和家长追捧下,研学市场近年来急速膨胀,但行业乱象丛生。以下是此前的报道:

  变异的“高价研学团”:教育还是生意?

  发于2023.6.19总第1096期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杂志

  2023年高考的两天前,一大早,北京南站已经挤满了一波又一波出省研学的学生团。短短一个小时,来自五所中小学的几百人相继踏上了去往上海、黄山等地的列车。

  “现在是暑假前的研学小高峰,很多学校被选为考场,不能上课,正好外出研学。”北京微创博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王虎纹在车站人群中穿行,前后协调两所学校的研学团整队进站。加上暑期业务,他承接的去上海的研学团就有28个,“仅北京就有至少500家企业在做研学”。

  不久后,环球从外地赶来北京的研学团也将如潮水般涌入北京。“整个暑期,除门头沟等郊区,北京市区酒店几乎订不到整段时间的批量客房,酒店反馈说,都被研学团包了。”一家创立十余年的教育机构顾问严初吐槽说。

  “清北校园游”是暑期最热门的产品之一。北京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昱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最近一段时间接到的咨询电话中,超过一半提出要去清华、北大校园参观。苏昱观察到,从二十多年前首次面世至今,“高校游”产品并没有太多改变,且同质化问题严重。一些机构只是将京外孩子带进学校逛一圈、拍拍照、再到食堂吃顿饭。

  疫情之后,“高校游”变得更困难了,但依然挡不住各显神通的研学团。大多数高校限制校外人员进入,以清华北大为例,目前只接受校友等特殊人群入校参观,还需要提前预约,凭身份证进入。“组织者通过各种私人关系将孩子送进校园,为了不被发现,不能打旗帜、不让穿统一服装,化整为零地、三个五个地往里混,孩子高高兴兴转一圈,能学到什么?”苏昱坦言,组织者把重点放在了建立渠道上,而不是内容设计。

  在学校推动和家长追捧下,研学市场近年来急速膨胀,但行业乱象丛生。《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1》总结为课程化、经费、人才、安全等几个行业痛点。最显著的表现是“游而不学、价高质低”,而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或安全隐患等相对隐性的问题,消费者又很难在第一时间察觉。

  “双减”政策出台后,原来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的家长纷纷将目光投向研学,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,大部分家长其实并不能清楚认知“研学旅行”的概念。研学的钱到底花得值不值?游走在教育和市场中间地带的研学团,应该如何设计、如何定价?在不少受访者看来,“高价研学团”的变异,让研学变味了。

  “我把学校当花园,学校把我当猪宰”

  今年4月中旬,一位网名“孙空空”的佛山家长就孩子所在学校的研学“乱象”连发12问,两条视频在网站哔哩哔哩的播放量近千万,引发广泛关注。

  他女儿就读的私立学校组织小学生到香港“微留学”,活动5天,收费5980元,远高于行程的实际采购价。而“研学”内容及行程极尽模糊,只笼统地提及了“香港领袖训练课程”“香港学校参访交流课程”“香港科技课程”,其中最明确的“研学”地点竟是香港迪士尼乐园。此外,孙空空还提出了协议书是否存在霸王条款、如何保障学生安全、收费账号为个人号等问题。

  “参加这次活动真的是自愿?还是打着自愿的名义做强迫的事?不去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会不会被特殊对待?”“学校选择的这个承接活动的公司有经过调查吗?这个可能涉及193万多的大额项目,同时也涉及到这么多学生安全的活动,必然是要选择大型的有经验的公司,这其中就涉及招标,那么学校有这么做吗?”家长“孙空空”在视频中愤怒指责,“我把学校当花园,学校把我当猪宰。”

  经过面谈,校方回复了孙空空提出的疑问,并取消了研学旅行活动。“我不再对游学事件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。”孙空空回复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“研学是教委提出的硬性要求,学校、老师、家长都没有选择权。”

  研学旅行确实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之一。2016年11月,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正式发布。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(下文简称《意见》)要求,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,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,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。

  “在此之前,很多机构已经对研学进行过自下而上的探索,而2016年之后,研学旅行变为自上而下的制度性推动和建设,允许学生在学期中出游,将研学纳入必修课,给教育系统和产业都带来巨大改变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、《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》主编张杨分析说。

  不过,《意见》也强调: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,做到立意高远、目的明确、活动生动、学习有效,避免“只旅不学”或“只学不旅”现象。

  郑菲的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,去海洋馆看鲸鱼生长过程,参观定远舰进行思想教育。看孩子玩得开心、平安回家,郑菲也愿意尝试更多研学产品。和郑菲观念相同的家长不在少数,只要孩子玩得开心、安全,就有复购的可能。

  “研学本身是有意义的,但不排除一些机构拿捏住家长‘但求孩子平安开心’的心理,推出的研学旅行只是披着‘研学’外衣的旅游。产品上量后,品控可能降得更低。”上述创立十余年的教育机构顾问严初举例说,对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,带出去放个烟花、点个炮仗、晚上捉两只虫子,就能玩得很高兴,然后包装成“自然实践”。“问题是,这叫研学吗?”

  2021年2月份,北京市教委发布《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通知》时就曾指出,不得以组织研学旅行为名开展变相旅游,确保学生“游有所研”“旅有所学”,避免“只旅不学”。

  当家长发现机构“打着学习名号带孩子出去玩”之后,自然会提出“价格比纯旅行贵得多”的质疑。

  “研学也是目前教育口极少数可以向家长收费的项目之一。”严初坦言,北京地区的补贴力度是每名学生每年100元人头费,但各地政策不同,很多省份没有这笔补助,费用全由家长出,有的学校一年研学四次,寒暑假、春秋游,每名学生一年的研学投入就两三万元,“很多家长都快崩溃了”。

  辽宁博物馆工作人员耿雷在《城市中博物馆游学新现象的忧与思》一文中披露,博物馆游学虽然与海外游学项目数万元的收费标准相比较低,但实际也算收费不菲,为期一两日的博物馆游学起码收费一两千元,有些活动听两小时讲解就要收费四百元至六百元不等。中国大多数公立博物馆自2008年起免费开放,机构带人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几乎没有门票成本,却要向学生和家长收取大笔学费,称得上是“一本万利”。

  而由于研学市场基本没有准入门槛,主办机构趋利而来,鱼龙混杂,水平良莠不齐。耿雷撰文举例,就博物馆研学而言,很多带队导师对文物一知半解,讲解漏洞百出,或是索性对着文物说明牌照本宣科,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语焉不详,左右言他。更恶劣的情况是,将陈列文物“张冠李戴”,把错误信息灌输给学生。还有一些机构干脆在展厅搞“探索与发现”,让学生拿着“任务卡”在场馆穿梭,自己找答案填空,不仅扰乱公共场所正常秩序,影响他人观展,还存在安全隐患。 

5月18日,江西九江市,湖口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研学热潮。图/视觉中国5月18日,江西九江市,湖口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研学热潮。图/视觉中国

发表评论

<#longshao:bianliang3#>